苍茫的天山雪峰下,一望无际的塔林,密实的储油罐。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(以下简称乌石化)石化工人的身影渐行渐远,有的消失在管廊下,有的隐身于塔林中。
2月2日下午,行走在乌石化的生产厂区,主控室内工作人员紧盯屏幕,时刻关注着装置的运作情况;研究院的中试车间内,科研人员正加班加点,对两种可以替代进口的催化剂做试验;冒着凛冽的寒风,巡检工沿着塔林巡检。
宁舍一身寒,换得万家暖。乌石化的工人们坚守岗位,在新春佳节默默奉献,用苦干实干诠释担当,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大责任,以实际行动践行“能源保供”承诺,为边疆油气保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乌石化去年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,原油加工量创近7年新高,利润创近14年来最好成绩,经营业绩再上新台阶。春节假日期间乌石化生产平稳,共计加工原油11.98万吨,汽油产量2.52万吨,柴油产量5.98万吨。
2023年是公司生产周期的第四年,即将进入检修期,叠加今年冬季天气偏冷,装置保运是春节假期一线员工的首要任务。
“春节期间,我们这里没有家庭聚餐,没有团圆拜年,有的只是坚守和坚守的信念。这里是城市车水马龙,川流不息的能源心脏。”韩贺说。
站在乌石化东北角的高点,三十多套装置尽收眼底,远处大芳烃装置群与600万吨/年常减压装置遥相呼应。
2022年,北斗导航能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在乌石化上线运行,不仅取代纸笔记录,巡检质量也有所提升,一线智能化巡检迈出了实质性步伐。
“今年,最让我感到可喜的是60万吨/年连续重整装置实现了IPC全流程智能控制,装置报警率降低80%,主操一个班次调节次数减少70%,员工有更多的精力转向对装置运作时的状态的预判并提前干预,生产更平稳,是我最大的新年愿望。”芳烃生产部副主任夏刚说。
走进乌石化公司研究院,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正在忙着做实验,到处是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。刚刚挂上不久的“自治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”的铜牌格外引人注目。
“自治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具有健全的科研开发机构、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员队伍和完善的科研制度体系,为我们高、精、尖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开拓了新的平台。”研究院院长徐亚荣说。
近年来,研究院与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深度合作,形成产、学、研融为一体的合作模式,取得很明显的成效,成为乌石化公司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和成长的摇篮。
徐亚荣向记者一行透露出一个好消息,正在中试的重整脱氯剂和异构化催化剂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,很快会进入工业化运用。这两种催化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替代进口产品,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。
公司的100号道路石油沥青已进入正式工业化生产和销售阶段,填补了中国石油在西北地区改性基质沥青料的市场空白。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功不可没。
工艺室主任孙艳说,目前试验室开发的沥青家族的产品—胶粉沥青有比较优良的使用性能,能耐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,能耐零上40摄氏度的高温,兼具高低温性能,环境适应能力强,耐久性能良好。
从75年建厂至今,47年的峥嵘岁月,乌石化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不断求索、追求卓越,以服务全疆各族人民生活为核心,坚持“奉献能源、清洁生产、共建和谐”为主线,为新疆尔自治区的和谐发展,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。在高水平发展之路上,乌石化将通过做强“产业链”,打造疆内“炼油-PX-PTA-聚酯-化纤-纺织服装”全产业链的关键一环,做强区域产业链,企地协同发展;做优“化工链”,通过建设炼油结构调整高效发展项目,全面优化产品结构,与疆内上下游企业互利共赢;做特“材料链”,实现差异化创效,推进形成“炼油+芳烃+烯烃+新材料”的特色产业链,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。